登上亚洲之巅,武汉女足志在翻越更高的山
登上亚洲之巅,武汉女足志在翻越更高的山
登上亚洲之巅,武汉女足志在翻越更高的山
从汉口开埠后的“东方(dōngfāng)芝加哥”,到洋务运动中的“汉阳造”;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众“武(wǔ)字头”,到改革开放初期开风气之先(fēngqìzhīxiān)的汉正街;从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,到建设(jiànshè)中的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……地处华夏之“中”,坐拥“天元”之位,武汉历来是“国之重镇”。
近年来,武汉市明确提出,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(jùjiāo)聚力,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(fāzhǎn)(fāzhǎn)优势、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,着力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(de)重要阵地、支撑中部地区崛起(juéqǐ)的重要增长极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、超大城市农业农村(nóngcūn)现代化的重要样板、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,重塑新时代武汉之(zhī)“重”。
光电子(guāngdiànzi)产业“独树一帜”,人工智能产业连续三年增速超40%,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.6万家、实现三年翻一番,高端芯片、心肌旋切、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与产品(chǎnpǐn)跻身世界领先行列……武汉,这座(zhèzuò)敢为人先的(de)英雄(yīngxióng)城市,正以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、枢纽通衢的关键支撑、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,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、走在前列(qiánliè)。
◎丁鹏(dīngpéng) 记者 覃秘 荆淮侨
科创更大(dà) 以创新引擎驱动产业裂变
5月27日,华工(huágōng)科技中央研究院实验室,一组PTC加热器正在进行零下40℃的极寒测试。这个看似(kànshì)普通的汽车零部件,前不久刚拿下(náxià)欧洲某知名车企全平台加热器项目,订单金额超过1亿美元。
“以前是市场换技术,现在是技术抢市场!”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(mǎxīnqiáng)说,持续创新,让(ràng)公司产品实现了“卖全球”。据统计,成立20多年来,华工科技累计创造了70多项“中国(zhōngguó)第一”。
科技创新,一靠(yīkào)投入,二靠人才。
拥有92所高校、130多万在校大学生、41家全国重点(zhòngdiǎn)实验室,武汉丰富的(de)人才资源和顶尖的科研(kēyán)平台,既是“惟楚有材”的百年传承,也为华工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。
科教(kējiào)人才“重镇”孕育了科技(kējì)企业群体。2024年,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.6万家,实现三年翻一番。
人才是基础。如何实现“人尽其才”?近年来,武汉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(tǐzhìgǎigé),成立市委科技委,将科技局(kējìjú)(jú)更名为科技创新局,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工作(gōngzuò)的落脚点,推动形成以大投入、大专项、大转化、大改革、大区域为支撑的“大科创”格局。
距离华工科技约5公里的九峰山(jiǔfēngshān)实验室(shíyànshì)内,100多个实验项目正同时推进,科研人员时刻关注着半导体设备在中试线上的加速“奔跑”。此前,全球首片(shǒupiàn)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在这里下线。
“我们将继续以更丰富的原创成果和(hé)优质(yōuzhì)资源,支持产业界解决关键工艺难题,以科技创新(chuàngxīn)引领产业创新。”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表示,未来将更加积极对接国内外产学研资源,加速(jiāsù)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投入(tóurù)运营2年多来,九峰山实验室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、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。依托(yītuō)实验室“研—测—产”生态体系,聚集了30多家创新型(chuàngxīnxíng)企业在周边落地,铸造中国(zhōngguó)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图景。
从40多年前在实验室拉出国内第一根实用光纤(guāngxiān),到如今光电子(guāngdiànzi)信息产业规模突破7500亿元,“独树一帜”的光电子产业,不仅让武汉(wǔhàn)拥有了(le)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,还形成了一套尊重(zūnzhòng)原创、支持原创的产业培育机制,并涌现出一批经得起风吹浪打,仍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——
面对海外巨头的严密封锁,高德红外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20%左右用于(yòngyú)研发,十年磨一剑(shíniánmóyījiàn),搭建(dājiàn)起非制冷、制冷型碲镉汞及二类超晶格等三条(sāntiáo)完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芯片生产线,如今已成长为全球红外领域的龙头企业。
面对关键赛道的“卡脖子”,鼎龙股份主动对标国际巨头,坚持创新赋能,成功研制(yánzhì)出(chū)抛光垫、高端晶圆光刻机等多款半导体核心材料,成为行业(hángyè)的主流供应商。
面对国产替代(tìdài)的时代机遇,达梦数据以“核心技术100%自主原创”的硬核实力,打破国际垄断,为能源、金融、医疗(yīliáo)、交通等数十个行业打造安全、可靠、灵活的数字底座(dǐzuò)……
“光芯屏端网”成为发展(fāzhǎn)新引擎,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越两万(liǎngwàn)亿元,科技创新已成为武汉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的底气所在。
商贸更通(gèngtōng) 续写新时代“货到汉口活”
5月30日,武商梦时代超级生活馆内(guǎnnèi),“出口商品(chūkǒushāngpǐn)拓内销专区”人头攒动。
“既给外贸商品提供了销售(xiāoshòu)机会,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商品品类,效果比我们预期的要好。”武商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(jièshào),4月初,武商集团联合(liánhé)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《关于携手应对关税政策挑战的倡议书》,并设立了6个外贸专区点位,主动(zhǔdòng)对接全国200多家外贸企业,引进(yǐnjìn)342个品种。
和武商(wǔshāng)集团(jítuán)同步,中百(zhōngbǎi)集团也在旗下门店开设了多个“外贸优品专区”,降低企业流通成本,也让消费者“花更少(gèngshǎo),买更好”。此外,中国石化湖北石油易捷分公司、武汉乐淘互娱科技公司等也积极加入,助力“外贸转内销”。
面对海外政策的扰动,武汉商贸企业(qǐyè)主动出手,既彰显了企业担当(dāndāng),也凸显了武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巩固增强新时代“九州通衢(tōngqú)”“九州通商”“九州通融”枢纽地位,开创高水平开放(kāifàng)新格局的重任与担当。
——“九州通衢”优势持续放大。5月24日,一列满载着轻型机械设备、农用车辆、建材等产品的中欧班列从武汉驶向(shǐxiàng)格鲁吉亚,一条跨越里海(lǐhǎi)的国际运输新线路就此打通。曾经“天堑(tiānqiàn)变通途”的铁路节点,如今已形成4至6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群的铁路交通圈。同时,依托(yītuō)天河机场、花湖机场的航空“双枢纽”,以及阳逻港60多条(duōtiáo)多式联运(liányùn)通道(tōngdào),武汉构建起覆盖省内、通达全国、辐射世界的交通网络,“九州通衢”的优势进一步放大。
——“九州通商”辐射不断增强。从明清时期,武汉(wǔhàn)就是南来北往的商业(shāngyè)重镇,一句“货到汉口(hànkǒu)活”,道出了(le)汉口货物运输集散的便利程度。5月21日,汉口北渔人码头(mǎtóu)旁的“花湖机场汉口北城市货站(huòzhàn)”揭牌,让位于鄂州的亚洲最大货运机场与华中最大商贸市场“点对点”接驳。顺丰速运相关负责人(fùzérén)介绍,城市货站投运后,挪威三文鱼、东南亚榴莲等生鲜商品可12小时直达武汉,再通过花湖机场覆盖全国的次日达网络分流至终端市场。
现代物流和商业的深度融合,正续写新(xīn)时代的“货到汉口活”。
——“九州(jiǔzhōu)通融”深度(shēndù)链接全球。海关统计显示,今年前4个月,武汉市进出口总值1388.1亿元,同比增长27.5%,占同期湖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3.2%。在出口的产品(chǎnpǐn)中(zhōng)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五成,劳密产品出口保持增长。
今年初,武汉花山港获批临时开放口岸,具备货物等(děng)出入境资质。历时(lìshí)3个月准备,首艘(shǒusōu)货船于5月初驶向了日本门司港。武汉市口岸办相关(xiāngguān)负责人表示,依托花山港就近出海通道,以“武鄂黄黄”为(wèi)核心的光电子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将以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融入全球产业链。
针对重点产业与新兴(xīnxīng)业态,武汉(wǔhàn)也推动“光芯屏端网(wǎng)”企业纳入集成电路进口危化品“白名单”,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定制通关方案,并全面推广跨境电商税款担保电子化,探索“中欧班列+保税仓储”进口新模式,开通空运鲜活农产品“绿色通道(lǜsètōngdào)”,助力跨境电商、保税加工等新业态蓬勃发展。通过提升通关效率,给企业装上(shàng)“加速器”,缩短国内、国际(guójì)市场的时差。
营商更优 共建(gòngjiàn)“雨林”式生态
长江、汉江交汇,165条河流纵横交织,166个湖泊如繁星点缀……全长105公里的(de)东湖绿道,串起(chuànqǐ)了武汉(wǔhàn)市的山、水、园、林、城等绿色空间和人文景观;夜幕下,黄鹤楼的灯光与长江夜景(yèjǐng)交相辉映;杨泗港桥下,灯光音乐社演绎武汉的现代版浪漫……
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携程发布的(de)2025年端午(duānwǔ)旅游报告显示,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,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(tóngbǐ)增长45%。乘“光谷光子号”空轨,体验“倒挂空中(kōngzhōng)在城市穿行”;坐“萝卜快跑”出租车,感受无人驾驶开向未来;吹着江风吃着小龙虾,坐看无人机在夜空中表演……既感受“热辣江城”的烟火(yānhuǒ)气,也体验“赛博武汉”的朝气与(yǔ)宜居。
城市有两大主体(zhǔtǐ),一个是居民,另一个是企业。生态环境(huánjìng)的“含绿量”,是武汉宜居的底气。而营商环境的“含金量”,则为武汉的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(bǎozhàng)。
“小米智能家电工厂(gōngchǎng)提前30天送电成功,项目全面转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!”5月(yuè)16日,小米集团大家(dàjiā)电部(diànbù)总经理单联瑜发微博称,位于武汉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将在11月投产,小米“人车家”全生态战略在大型自建智能工厂上完成闭环。
小米在武汉的投资,往往被演绎成雷军的“衣锦还乡”。然而,从商业的逻辑来看(láikàn),在小米新(xīn)工厂(gōngchǎng)10分钟车程内,集结着华星光电、天马微电子等一批产业链核心供应商。这种“产业细胞壁”式布局,极大地提升了(le)供应链效率。
今年(jīnnián)4月底,武汉民营经济(jīngjì)发展大会现场,政府与企业家(qǐyèjiā)的“对话桌”摆成了一座“创新实验室”——这里既测试营商环境的温度,更校准科技创新的精度。
“以‘制度创新(chuàngxīn)+技术攻坚’的双螺旋DNA,构建‘热带雨林式(shì)’企业生态。”今年4月底,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现场(xiànchǎng),政府与企业家的“对话桌”摆成了一座“创新实验室(shíyànshì)”——这里既测试营商环境的温度,更校准科技创新的精度。
从软(cóngruǎn)实力维度(wéidù)来看,出台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,创新提出人才评价“不问出身问企业”,大力推行“免申即享”“即申(jíshēn)即享”“联审(liánshěn)快享”;从硬科技维度来看,实施市级“科技副总(fùzǒng)”计划、支持民营企业融入“两重”“两新”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协调等政策双轨并行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(lái)。
今年5月,美国Zoom视频通信有限公司(gōngsī)武汉研发中心在光谷投用。目前公司武汉研发团队约50人,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扩充至数百人。Zoom全球公共政策和政府(zhèngfǔ)关系主管乔希·卡尔默(Josh Kallmer)表示,光谷产业(chǎnyè)集聚效应凸显,为(wèi)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合作(hézuò)机会,期待在此实现公司研发业务的跨越式发展。
“武汉(wǔhàn)(hàn)正大规模推进(tuījìn)楚商回乡系列工作,持续擦亮‘楚材聚汉,共建支点’品牌,写(xiě)好(hǎo)新时代乡情故事。”武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,当前(dāngqián)武汉正通过探索机制建设“新实践”、搭建联络对接“新平台”、打造宣传推广“新矩阵”等务实举措,为广大楚商在汉投资兴业打造一流平台、提供(tígōng)一流服务。截至目前,武汉市已策划楚商回乡招商活动超200场(chǎng),签约小鹏汽车、数传集团等楚商、校友投资项目70余个。设立香港(xiānggǎng)经贸合作处,筹建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大湾区三大区域联络站点,在京设立首个“楚商之家”,为广大楚商打造优质合作交流平台。
在产业根基、科创活力(huólì)、营商土壤的化合反应下,这座曾以“武字头(zìtóu)”企业挺起工业脊梁的城市,正以新的发展叙事,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(zhōngbù)崛起的关键支点。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(zhuǎnzǎi)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